渡江战役纪念馆(安徽名人馆)管理处
热线电话
意见反馈
返回顶部
您的位置: 首页 > 服务 > 馆内新闻

第五届“红馆小主播”第四期《传奇的丝巾》

作者:Admin 日期:2024-04-28 点击:1348

渡江战役纪念馆2024年

第五届“红馆小主播

第四期上线啦!

20240428095516_97031.jpg

今天,由“小主播”屠博雅和马展颜

为大家介绍

传奇的丝巾

(精彩视频点击上方转跳)

在渡江战役纪念馆里,有这样一条折放整齐的紫灰色丝质方巾。在微黄灯光的投射下,方巾表面泛出细腻的光泽,边角处留下的条条折纹在岁月的流光里愈发显得坚定。这是一条充满异域风情的丝巾,紫色背景下是展翅飞翔的和平鸽,四周围绕着一圈世界各族人民在大联欢。这种设计风格,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物质与审美都极度匮乏的中国并不常见。这条丝巾的主人叫邱一涵。 这条丝巾是她的老战友,时任国际民主妇联副主席、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部长、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蔡畅赠给她的。

1907年12月,邱一涵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的一个小村庄。从小受革命思想熏陶的她,一直在追求光明与自由。六七岁时,母亲拿来裹脚布要给她缠脚。她问母亲:“脚长得好好的,为什么要包起来?”母亲回答说:“大脚女人嫁不出去,这是几千年来的老规矩!”邱一涵被迫裹上了小脚。
1926年,19岁的邱一涵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。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,我军实施战略转移,她还靠着坚强的意志走过了艰苦卓绝万里长征。当时虽然参加革命的女同志有不少,但真正获准参加万里长征的不过只有30人,这30位女同志都是拥有丰富的革命经验,且参军至少三四年以上的人。而其中一位就是邱一涵。
长征途中充满了凶险。一次在广西境内渡河时,低空飞行的敌机对着邱一涵他们疯狂地扫射、投弹,随着一声巨响,身旁的马被炸死,她被爆炸产生的气浪掀翻在地上,耳朵震得嗡嗡响,幸好只是与死神擦肩而过。行军时,邱一涵看到抬担架的民工十分饥饿、疲乏,就和女战友将仅剩的一团饭、一小把豆子让给民工吃,而她在过草地时,身边已没有一丁点油、米、盐,就靠吃点野草充饥。七天七夜,邱一涵咬紧牙关,凭着坚强的革命意志,艰难地走出了沼泽地。
在长征途中,面对皑皑雪山那生死攸关的艰难险境,邱一涵丈夫袁国平大病初愈,宁愿自己徒步跋涉,也要把坐骑让给病重的战友唐亮同志。而裏过小脚的邱一涵则拖着多病的身体,硬是拽着马尾巴过的雪山,这给唐亮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,解放后,被授予上将的唐亮曾说,“没有袁主任的马,我是过不了雪山的!”
1949年初,邱一涵与老战友蔡畅重逢时,她们在一起回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日日夜夜,怀念牺牲的亲人和战友。临别时蔡畅拿出这条丝巾对邱一涵说,“这条围巾是1948年我在布达佩斯参加‘世界妇女代表大会’时,苏联妇女委 员会主席送给我的,现把它转赠给你。”1949年4月,邱一涵带着蔡畅的嘱托,戴着这条丝巾打过长江、解放南京,迎接新中国的到来。
当讲述这段往事时,我仿佛看到了长征中邱一涵无畏前行的身影;看到了人民解放军突破千里江防,解放南京的场面。当然,我更看到了370 多万革命先烈,用年轻生命诠释舍生忘死铸就共和国无字丰碑的历程。

是啊!100年的风雨征程,100年的奋斗不息。勇于担当,永不停滞的中国共产党人,也将必向历史、向人民交出新的,更加优异的答卷!如今,这条丝巾作为红色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和我一样,在这,向您“述说”不朽的传奇!


摄像:苏天宁、剪:李若愚

排版:柏晓雨、海报:郑   毅
一审:张   章
二审:张秋红
三审:路文举



分享到:

上一条:安徽名人馆、渡江战役纪念馆五一开馆公告

下一条:活动预告 | 五一小长假“趣”馆计划!